湖艺前辈口述历史小记(十三)——拾忆故人旧事,钟老侃侃而谈
日期:2020-10-17  作者: 来源:  浏览量:0

10月16日上午,在美术系主任助理聂进的衔接下,学院三馆中心主任李雪蓉率湖艺老人口述历史访谈小组拜会了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家钟宜淳老人。

钟老1929年生人,湖南邵阳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历任团长、编导组长、演员队长、艺委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届理事及主席团成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常务理事,花鼓戏非遗传承人。解放前,钟老就读于邵阳县立小学和循程中学,1948年秋毕业于长沙周南女子高中。1949年参加邵阳地委资江文工团。1952年7月调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从事演员及编剧工作。她曾成功塑造了100多个角色。《补锅》的刘大娘、《两张图纸》的周大妈、《张谦参军》的张谦娘曾获湖南省首届文工团会演一等奖;《三里湾》《牛多喜坐轿》《刘海戏金蟾》巜讨学钱》巜小姑贤》《谢瑶环》巜柯山红日》等作品,则多次在国内外演出交流中得到业内外高度称赞,深受民众喜爱。她的主要生平事迹已被收入《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华夏妇女名人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戏曲、曲艺辞典》。

钟老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记忆清晰,装扮入时,全然不像已过九旬的老人。她热情接待了我们,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钟老系名门之后,是魏源的第五代外孙女,外公是晚清重臣魏光焘。深厚的家学和良好的教育背景让钟老积淀了较好的文化底蕴,是日后成为能编、能演、能导的多面手的重要原因。问及这么好的家学缘何与花鼓戏结缘,钟老说自己的戏龄与共和国同年,是因为看花鼓戏时感受到它宠大的群众基础而对它一见钟情并缘定终身的。上世纪50年代初,她放弃了中南大学就读大学的机会,写下了“愿为花鼓戏事业奋斗终身”的豪言状语,义无反顾地考入文工团投身于花鼓戏事业。受农村火热生活的惑染。创作了《姑嫂忙》,反响良好,一举获演出奖、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演员奖五大奖项。之后又陆续创作了《送牛》等作品。1953年,赴朝鲜慰问演出期间,《姑嫂忙》《双送粮》深受当地民众和志愿军的喜爱。到美国演出也深受欢迎,由此更加增添了对花鼓戏的热爱。钟老坦言,由于自己工作积极,乐观豁达,与人为善,群众关系好,所幸文革及多次运动期间未受大的冲击,并坦言,对花鼓戏的热爱从未改变,也从不后悔以此为业。本世纪,钟老成为湖南花鼓戏的非遗传承人,尽管她早已于1989年退休,然而,却一直发光发热,演小品,当评委,辅导提携后辈未曾停歇,她也乐在其中,不计回报。

钟老从艺71年,历经建国前后湖南花鼓戏事业的欣欣向荣,也感受了传统戏曲遭遇影视网络冲击后的低谷落潮,以及今天非遗保护热下戏曲的再度被重视,对于花鼓戏的发展和传承问题,她结合时下情况提出了个人见解:第一,地方方言受普通话太过普及的影响而褪化影响了地方戏曲的发展;第二,国家为扶持传统戏曲事业的传承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创编的戏曲作品往往演出几次后便悄无声息,并未传播到民众中去,传承工作流于形式。第三,传统戏曲自身的“慢节奏”难以适应时代“短平快"的节奏,因而需要改革。第四,“送戏下乡“等惠民政策却换不来多少观众,戏曲还是应发挥其自身魅力来吸引观众,戏好就应卖票。

钟老与学校关系密切,渊源深厚。她是学院戏剧系客座教授,教过不少戏,教授、提携过不少后辈;她还是华中艺专老校友、著名画家聂南溪的夫人。谈及故去的丈夫聂南溪,钟老饱含深情。她眼中的丈夫热爱艺术,为人宽容敦厚,重情重义,正直无私。因为工作的缘故,夫妻虽聚少离多,但彼此忠诚,相互信任,恩爱一生。

钟老心胸豁达,乐善好施,风趣幽默,在采访过程中,笑声不断。听说我们在建设校史馆,还要特别展陈华中艺专历史,表示合适时候愿意捐赠聂南溪先生作品给学校。李雪蓉主任代表学校对钟老的厚意表示感谢,祝愿钟老健康长寿,万事如意。也表示合适时请钟老到学校指导工作。

(采访现场)

(采访合影)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