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期·新”百年湖艺再出发杰出校友美术作品联展在湖南画院盛大开幕,学校1977级舞台美术专业杰出校友冯放先生千里迢迢从京城携心许之作《立春03》《惊蛰09》参展,并向母校捐赠《惊蛰09》以及10万元爱心捐款。11月19日下午,冯放先生应我们多次约请回母校做主“湖艺大讲堂”,以“从岳麓山畔走出——湖艺改革开放后首批杰出校友”为题,给母校师生做了一场情深款款的讲座。讲座开始前,湖艺前辈囗述历史小组趁机在李雪蓉教授办公室对冯放老师进行了简要采访。
(采访现场)
华艺徒孙,才艺初绽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冯放居住于长沙市窑岭的文艺大院。受成长环境的熏染,文艺子弟不仅嬉戏玩乐与文艺工作息息相关,就连职业理想也很趋同:做一名文艺工作者。在面临上山下乡的年代,冯放父母为了让儿子尽可能留城,于是想让儿子习得一艺傍身,遂将9岁的小冯放送到在剧团任舞美设计的舅外公翟翊先生身边学习美术。舅外公是1924年6月入学华中艺专西洋画专修科第2班的杰出校友,受教于曾昭杭、彭沛民、周磊村、黄遐举等华艺名师,不仅如此,翟翊在长沙修业小学读书时,毛泽东主席曾担任过他的历史老师。抗战期间翟老所主笔的武昌黄鹤楼《全民抗战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壁画;作品《战争胜利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1952年,翟翊受命负责组建湖南皮影戏剧团。他对皮影戏进行多次改进后所创作的《龟与鹤》,成为流传一时的皮影戏经典作品。面对灵气又好动的小外孙,舅外公心中是欣喜乐教又严格的。一次,他把冯放带到木偶皮影团,带着他看了自己设计的《龟与鹤》。看到小冯放目不转睛地望着神奇的皮影戏和美丽的仙鹤,舅外公趁机告诉小外孙“只要能专心学画,以后你也能画仙鹤。”小冯放想到学好了绘画,以后自己也能画出美丽的仙鹤,自此便静心习画,对外公布置的作业也开始认真对待,准时完成和交纳。聊到这,李教授打断话头,问道:“冯老师,您绘画的题材专注于鹤,‘鸟道’别具一格,能不能理解为在这刻就种下了基因?”冯放老师稍愣了会便笑着点头称是。还值得一提的是,舅外公曾与潘玉良同学,接受过十分专业的西洋绘画教育,他以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引领小冯放学习绘画技能。冯放老师回忆道,舅外公教得格外认真,每周至少要交一次作业,遇上寒暑假,上课和交作业频次则更高。在名师长辈的栽培下,寒来暑往,冯放逐步从一名贪玩好动的“涂鸦小子”成长成一名能较好运用画笔描画景、人、物的翩翩少年。11岁时,他的作品便入选湖南省青少年美展和全国青少年美展并获奖。在蓄积了6年的能量后,冯放等待一个时机来点燃他艺术人生的第一个小太阳。
1976年秋,停办数年的湖南省艺术学校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正式恢复招生。这则消息如一颗火花,刹那间燃起了文艺大院父母心头的希望,为孩子们盼来了升学、留城的希望而喜不自禁。1977年初,湖南省艺术学校正式面向全省招生,并在湘剧、花鼓两科的基础上,增加了舞美、京剧、音乐、舞蹈等多个专业。当时全国高考尚未开始,全省适龄青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省艺校的报考人数众多,而招生指标十分有限。其中舞美专业仅配置35个名额。冯老师告诉我们,当年前往长沙市十四中考点参加省艺校招生考试的学生就上千,竞争激烈可想而知。当时就读于初二的冯放很幸运地被艺校录取。得知喜讯的舅外公特意举行升学宴,庆贺爱孙爱徒考中。
1983年,冯放怀揣艺术梦,又踏上了冲刺北京电影学院的征程。北影当时在全国仅招十余名学生,除文化需参加高考统考外,还有极严格的专业校考。这时,在儿时及省艺校打下的扎实专业基础给予了冯放足够的底气,他从容应试,遂心如愿迎来了北京电影学院录取通知书。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顶级艺术院校,北影推崇“高精尖”的人才培养思路。电影美术专业学校每两年招收一个班,每班十余名学生,但老师却有三十多位,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北影四年,冯放进一步拓展了专业能力,开阔了艺术眼界和创作思路,对艺术创作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认知。冯放在北影的专业老师大都来自央美,如葛维墨、景玉书等等。北影美术系也需要学习风景画,一次写生课上,冯放的风景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赞许,得知冯放是湖南省艺校舞美专业毕业后,老师对湖南省艺校的教学质量称赞不已。此事让冯放印象深刻,以致以后每每谈及第一母校,冯放在很多场合都会说一句牛人牛语:“就出艺术人才来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湖南省艺校都是全国第一中专!”在早前校友回湘座谈会上,他再次建议,“学校虽然现在升高职了并在努力恢复本科,但湖南省艺术学校这块中专的招牌真的不要轻易丢了,可以转型发展为附属艺术附中。”
艺校磨砺,友圈天成
自从踏入省艺校,冯放命运的齿轮开始加速转动,精彩的艺术人生自此正式开启!在百年大樟树下,古朴的四合院内,冯放在蒋文林书记、侯良校长、陈应定教务处长以及蔡达、胡德圻科主任领导下,受教于李鹏林、何香清、杨安久、王新隆等专业老师和萧泽钧、郭静秋、黄克和等文化老师。冯老师向我们介绍,那时同学们早上6点就需要起床跑步,上午上专业课,下午上文化课。在校四年,冯放和同学们接受了严格、规范的专业训练,绘画和舞美设计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毕业实习时,冯放绘景花鼓戏《谢瑶环》,毕业创作是湘剧《拜月记》的舞美设计。忆及母校时光,冯放老师感恩地说:“艺校的领导和老师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精湛。更感人的是,他们与同学们同吃同住,言传身教,这种教学方式今天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校期间,老师还不断鼓励学生,有机会一定要考大学深造!”
冯放在艺校不仅收获了学业上丰富的知识,也在麓山脚下艺苑小天地,与张方白、黄海威、陈士争、徐瑛、马勇、史向斌、沈伟等成了同一时期的同学和校友。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且毕业后一直保持良好的联系和互动、互助。像他执导的影像处女作《港澳情仇》,就邀请了尚在北影读书的湖艺86级话剧专业刘江任主演;又如,2024年9月22日,沈伟舞剧《声希》《天梯》在长沙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巡演,冯放专程从北京飞回长沙并自掏腰包购买二十张演出票请朋友们观看。友谊总是相互的,11月19日得知冯放回母校讲座,1965级学长戴树铮老师专程赶来,沈伟同班同学、1984级湘剧表演专业校友刘闳(湖南省新闻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和李亚男(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改签返京机票留下,只为心中有爱,心中有情。
(《港澳情仇》海报)
由于当时升学政策规定中专毕业生需工作两年后才能参加高考,1981年,冯放毕业后进入湖南省电影制片厂担任绘景、美术助理、跟组工作。他常跟着影厂师傅去十米高的大影棚画布景,与周丕学(湖南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和从北影归来的艺校校友导演张黎成为同事。工作之余,冯放仍不忘艺校老师为之种下的“高考梦”,盘弓错马,蓄势待发。
时代弄潮,风景别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徐徐开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影视技术逐步成熟,彩色影视迅速渗透文化市场。影视行业开始大幅冲击、替代传统戏剧表演行业。冯放生逢其时,身处最好的时代。冯放自北影毕业后被分配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工作。北影的学习和早年潇影厂的工作经历让他在珠影的美术设计得心应手。不安于现状,冯放尝试写剧本、拍片子,先后拍摄了《港澳情仇》和《三湘风流》。当冯放的影视处女作推出时,正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们刚展露头角的黄金时代,张艺谋、陈凯歌的作品占据了大半壁影视市场,以致第六代的冯放他们很难争取到电影制片厂的支持。于是,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广州的他开始接拍广告短片,投身于影视广告圈。央视及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滚动式播放着他导演的广告片作品,那一声声从深巷中传来的“南方黑芝麻糊”的叫卖声、那健力宝易拉罐“啪”的一下开罐动作和“好空调,格力造”的广告语都曾深深映入70、80后的记忆之中。在广告圈有了影响力后,冯放开始重新审视个人艺术目标,广告这种快餐式的巧思不断重复,难以满足自己的艺术追求,遂动了重回绘画的念头。1992年,得悉深圳教育局招一个美术专干,负责指导地区大、中学生的美术教育工作,冯放如愿考录调入,在深圳进行绘画和教学,过了二三年平静的日子。那时的深圳国内外资本涌入,带动了经济发展,也推高了深圳房价。灯火阑珊,漫步街头,仰望高楼,每月领取固定薪水的冯放在深圳顿觉居然还没有一盏属于自己的灯,面包和梦想的纠缠不断困扰着冯放。弱者抱怨世界,强者寻求机遇。显然,冯放属于后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冯放深受启发,他迅速转换赛道。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经历从来就是财富。1996年“湖南省博物馆室内外设计”项目面向社会招标,此前因导演《三湘风流》,冯放对三湘四水的历史文化底蕴、艺术文化特色有着深入了解,加上多年在舞美、导演、编剧工作中积淀的经验以及深厚绘画功底的赋能,冯放过关斩将,顺利中标,这也意味着他事业又开启了一个新赛道。往后数年,冯放转战空间设计领域,设计华为、深业、中信等大型企业项目,之后进入文化空间设计领域,打造了如“湖南省博物馆(老馆)室内外设计”(获全国第三届室内设计银奖)、“湖南卫视电视台演播厅”、“湖南经济电视台办公区”、“金鹰955电台办公与播出间”、“潇湘电影频道办公区及演播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等一系列颇具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成为业内翘楚。
(湖南省博物馆原址设计图)
回归初心,鹤舞人生
随着业内名望和地位的提升,空间设计标书纷至沓来,可观的回报让冯放实现了经济自由。在喧嚣江湖打拼多年的冯放表达个人意愿的情结愈发强烈,“艺术初心”窜动。但困扰他的是:一直没有为自己的“初心”找到一个理想的出口。2007年首届“艺术长沙”盛大举办,与来自全国多年未见的绘画圈老友聚会,友人对艺术追求执着的态度让他醍醐灌顶,瞬间打开了困扰多年的心结。他决定重拾初心找回本我,转入当代艺术创作。往后时光,之前自称为“时代的弄潮儿”的他默默承受了从热闹喧嚣回归静谧恬淡的落差感,逐步探索个人艺术创作方向。2009年左右,冯放使用多种媒介、水墨、油画、综合材料,开始尝试个人特色的艺术创作方式,以期从中国画的水墨,媒材表现、视觉冲击力等角度来突破传统,创新艺术表现模式。丰富的阅历让冯放的笔触更加沉郁凝练,他始终保持坦诚务实的姿态,用心分析社会现象,认真思考人生价值。在冯放看来,一名艺术家应当持续升级,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进而形成闭环。2012年,冯放回归潇湘电影集团,任实验艺术与短片中心主任,2015年受聘北影,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冯放《立春03》
谈到个人的表现题材,冯放认为,“鹤”就是他的心之所属。鹤是冯放的“童心”,舅外公皮影中的鹤,牵引着童年的冯放走上了艺术之路。鹤是冯放的“艺术初心”,冯放从来不会允许自己笔下的“鹤”停留在描绘鸟类的表象层面,与他所完成的其它项目一样,冯放的作品均有着十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他认为,“鹤”的意象在中国的儒释道中被赋予深层内涵,蕴含了丰富的东方哲学精神,他期盼用亦庄亦神,亦真亦幻,亦整亦损的“鹤”为观众塑造一个跨越时空的多维世界。鹤也是冯放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心”,2012年他支持同为湖艺校友的摄影师李锋追踪拍摄“鸟道”中候鸟被猎杀的情形,随后两人共同编导了《鸟殇》纪录片,反思人与鸟及自然的关系。这段经历深深地震撼到了冯放,让他感悟颇深:当一群白鹤踏上一段向死而生的迁徙之途,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时,却义无反顾,毅然前行,这才是文化人自诩的“闲云野鹤”精神,它们的生存环境需要人类保护。冯放用 “鹤”的各种形态对其非凡的意志力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了描绘,他希望能用独有的艺术语言唤起全社会对鹤,对鸟类,对动物,乃至整个大自然的敬畏。
2021年,北京今日美术馆“殇”冯放个展,2022年第8届“艺术长沙”李自健美术馆“鸟道·生生不息”个人展览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他用综合材料作品表现鹤起飞的一瞬间,展现鹤在“仰天鸣叫、振翅云际”的场景,人们看到的已然是“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生动画面。作品《回风》以羽化的形态回应汉唐传统文化对“此世与彼岸”的理想,其创作灵感亦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对“鸟道”的感悟。两个展厅通道上连接的作品《候鸟》与其所处的湿地公园守望呼应,其体量和形象都给予观众巨大的冲击力,这是对“时间的悲壮”、“生命的轮回”的隐喻。展厅的大型装置《照见》是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冯放多年积淀的舞台美术、电影美术经验为基础,为观众营建了庄重、肃穆的艺术氛围。本次展览是对“殇”的推进,是对拯救候鸟十年艺术行动的回望,更是冯放为实现一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所做出的有识有为有担当之举,成功地唤起了全社会对鹤,对鸟类,对动物,乃至整个大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视。基于冯放的艺术影响力,湖南卫视和芒果TV在湘籍文化艺术人物系列专题纪录片《湘行漫记》中以《鹤鸣罗霄》(上下集)对其报道。
(冯放装置艺术作品《照见》)
访谈近尾,李教授问,您今天能取得了这么大的艺术成就,您认为母校给了您怎样的影响?冯放脱口而出:“在艺校学习的舞美基因深深刻在骨子里,影响了我的艺术创作。比如装置和剧场化方面的优势,会让我习惯性地去考虑整个空间的尺寸、声音以及灯光应营造怎样的氛围;舞台的布景、道具、灯光的搭建也会更注重营造场域感,并下意识地去考虑剧场化。自己创作的当代艺术围绕一个主题,会考虑用多种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展览没有讲故事,却会用戏剧与舞台美术的思维去营造场域、推动高潮。正是母校种下的舞美基因,让我与美术学院出身的艺术家截然不同,也让自己受益终身。”
(采访后在博艺楼前合影)
(冯放,1962年出生,湖南长沙人。当代艺术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湖南省艺术学校1977级舞台美术专业杰出校友。1987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1998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材料绘画技法与创作方式研究、场域装置与雕塑研究、当代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近年主要个展:“殇——冯放个展”、“艺术北京——冯放绘画专题展”、“鸟道——冯放作品展”。编著《中国学院派当代意象绘画研讨与国际巡展》《在东方——意象•新媒体专辑》《地方突围——湘籍新文艺群体专辑》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