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华中艺专从长沙晴佳巷建校至1951年更名改制为“湖南省艺术学校”,累计办学28年。此间,学校曾因扩址、战乱等原因迁徙13次,他,参加了12次。当学校与长沙大地一起笼罩在抗战硝烟中时,又是他,与代理校长黄遐举一起,抛家舍子,带领一时无家可归的华艺学子从长沙到湘潭,到溆浦,辗转办学,撑起了华艺战时办学大局,让这所学校像一所小“西南联大”,在战时三湘顽强绽放。抗战胜利后,学校没有固定校舍,缺乏办学经费,原班师资不少陆续调离,又是他凭一己之力,邀请到了陆华柏、林雨禽等一批不计条件愿为华艺效力的优秀教师。在华艺赫赫办学史上,周令钊、王正德、姜今、陈白一、易图境、李立、郭先实(石夫)、周国祯、满健等湘籍艺术名家都是他的嫡传弟子,而黄铁山、李习勤、黄珂等仍活跃在画界的领军人物则是他徒孙辈学子。他,就是华艺历史上功勋卓著、华艺老校友追忆最多的“恩师”,华艺老教务长——陈国钊先生。
(陈国钊先生)
原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朱训德曾在“陈国钊诞辰百年书画展”上评价:“当一个人百年之后,还有人追念他,那一定是他的人文建树、才华与担当,更是他的品格风范和影响。陈国钊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为了寻访到这位曾为华艺文脉赓续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老前辈的后人,我们不断顺藤摸瓜,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25年3月,借助网络大数据我们成功联系上了陈国钊老师的大女儿,原长沙市育新小学退休教师陈旦霄女士。当我们接通老人电话讲清因缘时,80多岁的老人非常开心,并告诉我们:自己的孙子黄虹愚现在就在学校工作!黄虹愚老师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博士,是我校音乐学院优秀教师。我们先是诧异,费尽周折要找的陈家后辈——陈国钊先生的曾外孙竟然就在学校而不知,既而又释然,先生谦逊低调的人品在后代身上依旧秉承。正如虹愚老师回答;“我不想用前辈的光环为自己贴金”。“在低调做人这点上,我孙子的确很像我父亲”,奶奶也自豪地告诉我们。
2025年4月9日上午,陈旦霄老师在孙子陪同下如约来到学校。学校党委书记李越胜,主管副校长周文清与他们亲切会面,合影留念,学校领导对陈国钊先生为华艺做出的卓越贡献表达了深深的敬意!李雪蓉教授、唐博副馆长陪同陈老师祖孙参观了“鸿庠承运 艺启新程——纪念华艺百年重要史料展”,介绍华艺湖艺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和陈国钊老师的杰出事迹和卓越贡献。随后,陈旦霄老师接受了我们的访谈,向我们介绍了父亲的历历往事。
(李越胜书记和周文清副校长亲切接见陈旦霄老人)
(黄虹愚老师祖孙在外曾祖父陈国钊事迹展板前合影)
1912年正月初八,陈国钊出生于湖南长沙马栏山遂园一个富商之家。父亲陈铁珊是长沙市“介昌绸庄”的掌门人。陈国钊共有兄弟姊妹6人,他排行第二。少年国钊便喜好诗文书画,天赋异禀,才思敏捷。陈铁珊决定亲自教授儿子诗画。良好的家教、家风培养了陈国钊优秀的品格。
1928年,在父亲的支持下,陈国钊考取华中艺专高级西画科第1班,与张柏年(后来也成为华艺名师)成为同窗。彼时的华艺,虽然还只创办5年,但在张淑诚校长(上海美专毕业)和樊树芬主任(北师大毕业)等校董的用心经营下,聘请了一批省内外专业功底扎实、文化底蕴深厚的湘籍艺术人才,汇聚了一支才艺高全又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包括彭沛民、张孝秉等海归教师;廖松涛、何熏、黄遐举、周磊村、魏志杰、王晴川、唐卓斋、刘道卿、凌敏德等毕业于上海美专的沪上学子;以及邹谦、姚雪怀、戴望峰等毕业于国内名校的文史才俊。深受海派文化影响的张淑诚校长高瞻远瞩,立志将华中艺专打造成为“湘版上海美专”,还为美术学子开设了音乐、戏剧等课程,并邀约沈建平(上海美专毕业)、周映湖(上海美专毕业)等名师执教,为造就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美术人才殚精竭虑。
陈国钊求学期间,华艺仅设高级西画科2个班,学生只有几十人(校友册可查22人),但配备的教师却多达16位,这样的师生比即便今天也是不可遇求的。天资聪颖又进取好学的陈国钊身处其中,甘之如饴地汲取丰厚的艺术给养,专业根基就此夯筑。他不负厚望,1930年春,陈国钊从华艺一毕业便考入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深造,成为国画名师吴昌硕的得意门生。
1931年,国内外局势动荡不安,内有军阀混战,外有日寇蠢蠢欲动。华中艺专的校长局势多变也多番异动。1931年7月,周磊村出任华艺校长,此后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成就突出,声名远播,甚至得到了教育部点名表彰。1931底,陈国钊自上海学成归来不久,老父亲陈铁珊病逝,家族多处产业因战乱而破败。逃难途中,陈国钊不慎遗失了随身携带的细软存款以及毕业证,从此家中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一落千丈。一家人靠一位旧庙宇中的居士善心接济,才勉强糊口度日。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陈国钊接受周磊村校长邀请,回到母校执教,担任国画、素描、艺术概论和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成为华艺最年轻的老师。因其专业能力突出,低调谦恭,深受师生敬重。在此期间,陈国钊还与彭勇女士(原长沙市都正街小学校长)喜结良缘,牵手相伴。妻子彭勇知书达理,酷爱文艺,是一位才学出众的女子。她与陈国钊一见如故,琴瑟相和,心心相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国钊利用课余时间与学校师生积极加入“朔风艺术社”“湖南抗敌画会”等抗日进步社团,参加了“青春文艺社”“潇湘书画社”“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等群众团体。陈国钊还与向培良、戴望峰、戴新杰、文永若、朱人鹤等主编了《青春文艺》杂志,因国文功底深厚,其诗词作品得到了文艺界广泛好评。这些都为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做出了积极贡献。1938年底,日军刺刀挥向大陆腹地,湖湘大地即将面临更大规模的战火侵袭,为避免学校师生受袭,学校在“文夕大火”前被迫短暂停课,不久,学生便强烈要求复课。1939年春,周磊村校长决定将学校迁往湘潭县古塘桥进冲杨泗庙继续办学。已在华艺工作8年的陈国钊随校前往湘潭继续执教,任国画、西洋画、国文、木刻等多门课程教员。
1940年,陈国钊被周磊村校长委以重任,升任学校教导主任。教导处堪比学校的“军机处”,是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部门,加上民国时期并未有“编制”一说,教师“去留”的自主性非常大。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年代,华中艺专在湘潭的办学条件远不及长沙原址,薪酬也相应下滑。作为一名教导主任,陈国钊当务之急就是“留人”,只有留住教师,才能确保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他胸襟宽广,纳贤任能,处处替同僚着想,好事优先他人,难事自己担当,从不嫉贤妒能,打压同僚,为华艺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包括:周宏硕(国立中央大学毕业)、毛大励(上海美专毕业)、田中和(中央军校毕业,军训主任)等。学校教学品质优良,声名在外,就学人数不减反增。高峰期,学校共设初艺师4个班,高艺师6个班,书写了抗战时期湖湘艺术教育奇迹。因家人仍留守在长沙本地,加之交通不便,陈国钊无法顾及家眷。陈旦霄老师告诉我们:“父亲非常忙,即便是自己出生的当日,父亲也就赶回家稍作停留,便又匆匆回到湘潭,继续工作。我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前后加起来也就是两三年。”
1944年夏,日军进犯湘潭,逼近肖家塘。就在学校着手布置老师同学疏散的同时,枪炮声在耳畔炸响,绝大多数学生连箱子和棉被都没来得及拿,便匆匆卷入了逃难人群之中。这批学生约70名,在代理校长黄遐举和陈国钊的率领陪护下,从肖家塘出发,又要开启一次办学大迁徒。而此时此刻,陈国钊那八十多岁老母亲、年轻的妻子以及6个未成年的孩子也在枪林弹雨中东躲西藏,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在人人自危的乱世,在家庭最需要男主人的时候,陈国钊缺席了。然而,陈家上至老母,下至妻儿,都无怨无悔地支持陈国钊的大爱、大义之举。
就这样, 陈国钊与黄遐举校长作别家人,带领一群十几岁的学生,走白果、金兰寺、宋家塘、邵阳,直到资水西岸,浮桥附近的拙园,才暂时安顿下来。由于人数众多,行进速度疾缓不一,几乎每到一处,陈国钊便会将贴身保存的花名册拿出来清点一次人数,集齐人员后,再奔赴下一处,以保证不走丢一个学生。对于沿途投靠亲友的学生,陈国钊总会千叮万嘱:“路上小心,如果过不去了,就赶快回来啊!”他和蔼的面容,亲切的声音,成为学生心灵最温暖的港湾。经过几日跋山涉水,餐风宿露,赶到怀化溆浦龙潭时,尚有32名学生坚持始终。这其中便包括:郭先实(石夫,著名音乐家《娃哈哈》曲作家)、萧大毅(湖南美术出版社资深编辑)等。
龙潭地处雪峰山北麓,溆浦县南端,山峰耸立,溪流纵横。它的东面与邵阳市隆回县交界,南面与邵阳洞口县接壤,西面与怀化中方县相邻,北面与溆浦北斗溪乡、小横乡相连。在那个暂无卫星云图作战手段的年代,龙潭的崇山峻岭为长途跋涉的华艺师生提供了安身之处。然而,陈国钊未敢忘却教学重任。他安顿好学生后,便第一时间着手筹备复课工作。在当地校友谌志容的热忱帮助下,先后解决了校舍、课桌、餐饮等问题。办学条件比湘潭更为艰苦。在钱粮紧缩,随时要面对敌机轰炸的惶恐之中,陈国钊坚持护卫华中艺专的金字招牌,坚持课程内容不减配,课程品质不下降,亲任山水画教员,带领学生“以地为纸,以木为笔”,就地作画,黄遐举担任花卉素描教员,聘请了韩侠(龙潭著名文士,诗词文学教员)、毛际云(国立师大国文系毕业,国文课教员)、李开明(重庆戏剧学校毕业,音乐课教员)、吴良俊(广西桂林美专毕业,水彩画教员)、邓贤禹(龙潭著名文人,数学、英文课教员)等当地教师开设文学、艺术课程。抗战期间在溆浦华中艺专开设了2个高艺师班和1个初级艺师,华艺师生(含新招)人数很快又增至100多名。战时华艺,风骨铮铮,它在黄遐举和陈国钊等老师的全力推动下,再次迎着战火,涅槃重生。因战时物资匮乏,资金短缺,陈国钊以身作则,率先缓领或不领教学报酬。这一“舍小我,为华艺”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华艺师生。同事都纷纷仿效陈国钊,免费或低薪为华艺工作。1945年3月,日寇进犯湘西,龙潭已是兵临城下,学校再迁至溆浦县城。陈国钊与黄遐举分工协作,多方接洽,借用了一所小学校舍,继续上课,直至抗战胜利。
长达8年的抗战,神州大地生灵涂炭,一片狼藉。当炮火纷飞,跼蹐不安的日子逐步远去时,陈国钊和黄遐举校长决定将学校从溆浦迁回湘潭县(石潭镇对河的飞机屋场)。经过反复斟酌,全面沟通,1946年春,华中艺专在湘潭迎来了大批复学的学生,其中包括陈白一、罗世泽、易图境、李立等。期间,还有一个感人细节值得一提:抗战胜利后,陈国钊想弥补下家人,决定在安顿好华艺学生后,离开华艺,回长沙工作以便照顾家庭。复学报名当日,学生得知陈国钊离开华艺,纷纷拒绝复学。一时之间,场面混乱。黄遐举校长迅速指派学生唐修白携自己亲笔信星夜兼程、徒步百余里连夜赶往长沙找寻陈国钊。陈家老母得知华艺师生对长子如此敬重,颇为感动,当即安排小儿子陈果高(华中艺专27班学生)领着唐修白在南门口燕子窝找到陈国钊,面呈了校长信函。见信如面,陈国钊没有犹豫,用三天时间交接好新单位的工作关系后,谨遵母训,返回湘潭继续效力华艺。1946年冬,周磊村校长返回华中艺专主持工作,陈国钊并未恃功而骄,他毕恭毕敬地上交了贴身保存的校印与学生花名册,甘为人梯绿叶。
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人文环境,湘潭都难以比肩省会长沙。考虑到学校未来的发展空间,学校董事会决定从湘潭迁回长沙(小林子冲)。彼时,国内经济因战争而衰退,华中艺专作为一所私立学校难以得到政府的经费资助,学校只能多方化缘自筹经费,勉强维系运转。屋漏偏逢连夜雨,周磊村校长因病重辞职,张仪校长初来乍到,对湖南本土的环境不甚了解,原帮师资又陆续奉调离开华艺。华艺存亡,再次危在旦夕。教导主任陈国钊没有片刻犹豫,他挺身而出,率先挑起大梁,迅速拢聚了一批才华出众的优秀教师,如:翟翊、段千湖、向建德、姜今、周令林、林雨禽、段千湖、翟翊、汪仲琼、陆华柏、刘式昕、朱之倬、曾飞泉等教师。在这批教师中,很多都是放弃了其他学校的高薪教职而来,充分彰显出陈国钊极大的人格魅力。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华艺被军政府接管,面临转制改设。在转制改设工作完成后,陈国钊随老校长李昌鄂一起,奉调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在这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便被上级领导看中重用,离湘赴鄂,赴湖北省文联工作,先后担任湖北省文联研究室研究员、湖北省美术工作室副主任。1951年,他再次奉调湖北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文化处,主管湖北文博工作,历任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主任、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处处长,湖北省文物管理处处长,湖北省博物馆首任馆长。1953年,湖北省博物馆筹建期间,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湖北省博物馆建馆选址、广纳贤才、征集藏品、策展宣推效力近三十年。在此期间,他以工作大局为重,长期与家人分居,而未曾有过半句怨言,也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湖北文博事业之中。他是湖北省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是湖北文博事业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作为一名画家,陈国钊怀铅吮墨,画技超群,有大师之傲骨,却无大师之傲气。陈国钊求学时期的主专业是西洋画科。在特殊的年代中,厚植于心的爱国情怀让他更乐于攻研国画,故而流传于世的画作大多是国画。他主张“烘染浸润之法要做到‘长河无点墨,似笔见纵横’”,“点染,是山水画的辅助手段,要在不足之处点染其阴阳明暗,达到神满意足的效果,才能使山水画中的云水烟雾、舟桥人物相得益彰”。他的山水画用笔简练,苍劲有力,显现出极其深厚的国画功底。在勾山石轮廓时,他自上而下,逆锋着纸,从左下方侧锋向上起笔,再转动笔杆用中锋画山画石;在一笔之中,中侧锋变化灵动,勾不足,便以勒补之。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掘美术创作题材。1948年夏长沙遭遇洪灾,沿江贫民房舍棚户皆被淹没,惨烈的场面让陈国钊感慨不已,遂提笔创作了《湘江水灾图》。画面上一片汪洋大水中七零八散地露出树梢、茅草屋顶,零散的桌、椅、木盆等杂物,水中露出的破瓦房屋顶上有老妇人与孩童在惊恐中跪叫求救。画面构图主次分明,民众困苦无援,惨不忍睹的即视感生动地跃然纸上。
(陈国钊画作)
湖北省博物馆代表官方点评陈国钊画作:“青年时期以山水见长,从工笔入手;中年好写意,重气势;晚年渐趋平易,注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西法,笔墨秀润,时出新意。”陈国钊毕生淡泊名利,他如作画大多是因情深而落笔。在他的一生中没有出售过一张画作,因此他画如其人,画品高洁,气质清贵,极具“情”味,而无“钱”味,令人感佩!
(陈国钊画作)
作为一位艺术教育家,陈国钊忠诚担当,爱生如子,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如:学生陈白一虽年幼,绘画水平却高于同龄人,希望能直接插班就读三年级。依照规定,陈白一只能报考二年级。陈国钊慧眼识珠,打破常规支持陈白一插班三年级,并私下义务指导其素描课程。在他主政华艺教学局面期间,始终坚持“大艺术观”,培养一专多能艺术人才。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何职,不管薪酬高低,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他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关心爱护和了解学生,总能切中肯綮,给予指导。如,学生陈经迪将赋名为《细细画刊》的个人速写画作展示在学校墙壁上。没过几日,公务繁忙的陈国钊竟然在画刊上亲笔题写了一篇二百余字的序言。序言中夸赞陈同学出版画刊,指出了“速写”的价值,还以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来启发学生领悟“细”的美感和诗意,令学生欢欣感动,终身难忘。他还会在百忙之中抽空在学生画作中添上几笔水仙或石头,并慎重签名盖章,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改革开放后,历经坎坷的华艺学子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每当在美展上、比赛中斩获殊荣,收获佳绩时,他们对母校、恩师的感念便不由自主地溢于言表,陈国钊得知后,总是淡然而谦虚地回复:“我那是老一套跟不上时潮,要挨手板”,“你们画得比我好”。退休后,他和老伴彭勇女士蜗居在回龙山(现财政厅附近)的一套尚且没有供应自来水,灯光昏暗的老屋里安度晚年,怡然自得。分居多年的恩爱夫妻终于得以在晚年朝夕相伴。惟有画桌上整齐摆放着的画笔,似乎在低吟主人那曾经的不一般的过往。每次来访学生辞行时,陈国钊都会不顾病体,拄着拐杖,艰难地起身,坚持送客人出门。待学生走出一段距离后,忍不住再次回望陈家时,目之所及的是那仍然倚靠在门楣边躬着腰的瘦弱身影。那是恩师,更是慈父,他在目送学生,更是自己的孩子。
回望百年前华中艺专的课程设置,其中并未有“道德修养”这一门课程,但陈国钊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将他“相互成就,彼此温暖,久于善良,终于人品”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华艺学子的心灵,为他们撒播了爱心、恒心、善心、良心、责任心和艺术的种子,影响了千余名华艺学子的艺术人生,使其成长为有格局、有担当、有情怀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如:湖南省第三届美协主席陈白一铭记恩师“艺术家要宽容脱俗”的教导,在“文人易相轻”的文艺圈内,他非但从未挤兑过故友新人,还努力托举同行,提携后学,不但二次谦让省美协主席,还向相关组织、个人赠送个人画作,以争取全社会对湖南省画院、湖南省美术馆建设工作的关注支持;湖艺名师王正德先生(原省美协主席黄铁山的恩师)受恩师“低调谦逊”风格的影响,一生培养高徒无数,却超然洒脱,从不沽名钓誉,甚至不肯为自己开一次画展;国画大师王憨山受到恩师“乐善好施”品质的影响,宁可自己的6个孩子节衣缩食,也要将个人在80年代举行的画作义卖所获的24000元全部用于捐建小学;金石画家李立受到恩师“精心艺术,力求完美”理念的影响,在其90岁高龄时,为题写“陈国钊画集”五个字时精益求精,反复撰写了几个小时,直至完美。
作为一位行政领导,他低调谦恭,风骨铮铮。华中艺专先后创办了西洋画专修科2个班,高级西画科11个班,高艺师36个班,初艺师10个班,合计59个班,累积培养学生2000余名。除了1923年到1931年期间创建的8个班,155名学生早于陈国钊执教华艺之前毕业,剩余的51个班,华中艺专近两千名学生均曾受教于陈国钊,可谓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名家遍中华!
然而,陈国钊却从未因此居功,相反,他将自己辉煌的教学过往悄无声息地封存起来,以致与之交往多年的湖北美术学院陈立言院长都是在2012年筹办“陈国钊筹办百年寿诞纪念展”时才惊闻陈氏门生竟然成群结队的都是天花板级的美术大咖、艺术大家。而此前,他印象中老先生只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前辈,一位让博物馆保安回家过年,自己带着孩子留守岗位的领导;一位在文革期间不曾批斗过一位同事,凡事都自己扛着的领导;一位与同仁有分歧,宁可自己忍让退出的领导;一位可以把所有工作任务都做到极致,却从不邀功请赏的领导。单位领导曾多次主动提出要为陈国钊改善离休后的生活环境。但是都被婉言拒绝;他还曾拒绝女儿陈旦霄期盼在湖北省博物馆工作的请求,拒绝为高分小儿子高考选个好志愿打招呼的请求,拒绝享受国家给予离休干部的医疗报销福利,甚至拒绝单位为自己家安装一个自来水龙头。他说:“如果要装自来水龙头,就请装在公共场地上,让这一片区的居民都能用上自来水。”
1995年7月28日,陈国钊先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斯人已逝,功绩永存,精神永在!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坚,那是因为华夏儿女骨子里充盈了一股“士”的精神,它是一线“光”,更是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中国知识分子秉承民族精神,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走上教育救国道路。陈国钊就是这芸芸众“士”中的杰出代表,他通过艺术教育事业将“士”的精神传承至今,他以谦逊务实的作风、卓越的教育灼见和清廉正直的品格,影响着一代代华艺湖艺学子,其影响力超越时代,跨越地域,是湖湘艺术教育家翘楚和典范;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什么是“教育家精神”!
他,不应该被淡漠,他,应该永远被铭记!
(采访合影)
(陈国钊(1912—1995),字遂生,湖南长沙人,华中艺专高级西画班第一班杰出校友。1931年自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执教于华中艺专,培养了周令钊、姜今、陈白一、欧阳笃材、李立、王憨山、易图境、满健、周国祯等一大批享誉画坛的名师大家。1948年当选中华全国美术会湖南分会理事长,后调入湖南省文联、湖北省博物馆工作。历任华中艺专教务主任、湖北省文联研究室研究员、湖北省美术工作室副主任、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处处长、湖北省博物馆首任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等职。代表作品有《梧桐竹园图》(湖南省博物馆藏)、《山居图》(湖南省博物馆藏)等,出版有《陈国钊题画诗稿》等。)
参考文献:
1、《华中高艺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册》,王承渭,湖南省档案馆。
2、《历史的画册——陈国钊》,口述湖南美术史。
3、《恩师陈国钊》,陈白一,口述湖南美术史。
4、《陈国钊画集》,湖北美术出版社。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学校党委书记李越胜率队前往王憨山故居拜会学习